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初中华文. 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初中华文. Show all posts

Friday, 27 October 2017

每日一文 —— 《窗外的大树》


今天我们朗读的作品是“汉语拼音之父”周有光的一篇散文——《窗外的大树》。

窗外的大树
我在85岁那年,离开办公室,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,看报、看书、写杂文。
小书室只有9平方米,放了一顶上接天花板的大书架,一张小书桌,两把椅子和一个茶几,所余空间就很少了。
两椅一几,我同老伴每天并坐,红茶咖啡,举杯齐眉,如此度过了我们的恬静晚年。小辈戏说我们是两老无猜。老伴去世后,两椅一几换成一个沙发,我每晚在沙发上屈腿过夜,不再回到卧室去。
人家都说我的书室太小。我说:“够了,心宽室自大,室小心乃宽。”有人要我写“我的书斋”。我有书而无斋,我写了一篇《有书无斋记》。我的坐椅旁边有一个放文件的小红木柜,是旧家偶然保存下来的遗产。
我的小书桌桌面已经风化,有时刺痛了我的手心;我用透明胶贴补,光滑无刺,修补成功。古人顽石补天,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,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翻版。
我的小室窗户只有一米多见方。窗户向北,“亮光”能进来,“太阳”进不来。窗外有一棵泡桐树,20多年前只是普通大小,由于不作截枝整修,听其自然生长,年年横向蔓延,长成荫蔽对面楼房十几间宽广的蓬松大树。
我向窗外抬头观望,它不像是一棵大树,倒像是一处平广的林木村落,一棵大树竟然自成天地,独创一个大树世界。它年年落叶发芽,春华秋实,反映季节变化;摇头晃脑,报告阴晴风信,它是天然气象台。
我室内天地小,室外天地大,仰望窗外,大树世界开辟了我的广阔视野。
许多鸟群聚居在这个林木村落上。
每天清晨,一群群鸟儿出巢,集结远飞,分头四向觅食。
鸟儿们分为两个阶级。贵族大鸟,喜鹊为主,骄据大树上层。群氓小鸟,麻雀为主,屈居大树下层。它们白天飞到哪里去觅食,我无法知道。一到傍晚,一群群鸟儿先后归来了。
它们先在树梢休息,漫天站着鸟儿,好像广寒宫在开群英大会,大树世界展示了天堂之美。
天天看鸟,我渐渐知道,人类远不如鸟类。鸟能飞,天地宽广无垠。人不能飞,两腿笨拙得可笑,只能局促于斗室之中。
奇特的是,时有客鸟来访。每群大约一二十只,不知叫什么鸟名,转了两三个圈,就匆匆飞走了。你去我来,好像轮番来此观光旅游。
有时鸽子飞来,在上空盘旋,带着响铃。
春天的燕子是常客,一队一队,在我窗外低空飞舞,几乎触及窗子,丝毫不怕窗内的人。
我真幸福,天天神游于窗外的大树宇宙、鸟群世界。其乐无穷!
不幸,天道好变,物极必反。大树的枝叶,扩张无度,挡蔽了对面大楼的窗户;根枝伸展,威胁着他们大楼的安全,终于招来了大祸。一个大动干戈的砍伐行动开始了。大树被分尸断骨,浩浩荡荡,搬离远走。
天空更加大了,可是无树无鸟,声息全无!
我的窗外天地,大树宇宙,鸟群世界,乃至春华秋实、阴晴风雨,从此消失!
这是周有光先生104岁时写的散文。面对窗外的大树宇宙、群鸟世界,光老感觉其乐无穷。这棵树最后被砍掉了,光老觉得遗憾无奈。

Monday, 18 September 2017

常用文言文句式

常用文言文句式    


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,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,以及一些 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。

 (一)判断句的格式    


文言文里的判断句,一般不用判断词,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,并往往借 助于一些助词、语气词、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。
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:
1.主语后用助词“者”表提顿,谓语后用语气词“也”煞尾。如:   
①廉颇者,赵之良将也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   
②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(《师说》)

2.只在主语后用“者”表提顿。如:   
①粟者,民之所种。(《论贵粟疏 >)

3.只在谓语后用“也”煞尾。如:   
①此世所以不传也。(《石钟山记))   
②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(《师说 >)

4.“者~也”都不用。如:   
①此人力士。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))   
②刘备天下枭雄。( <赤壁之战>)

5.谓语前用副词“乃”“即”“必”“则”等加强肯定语气。如:   
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。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 >)   
②夺项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。(《鸿门宴》)   
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(《岳阳楼记))

6.用副词“非”表否定判断。如:   
①人非生而知之者。( <师说))   
②拾视之,非字而画。(《促织》)

(二)被动句的格式    


文言里的被动句,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、助词、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。

1.用介词“为”引进行为的主动者。如:   
①炮台悉为逆据。(《三元里抗英》)   
②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(《五蠹》)

2.用介词“于”引进行为的主动者。如:
 ①夫赵强而燕弱,而君幸于赵王,故燕王欲结于君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   
 ②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(《师说》)

3.用介词“被”表被动,“被”的宾语往往省略。如:   
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,亦被杀死。(《三元里抗英》)   
②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能无怨乎?(《屈原列传》)

4.用助动词“见”表被动。如:   
①欲予秦,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。   
②非独见病,亦以病吾子。(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)

5.用“为……所……”的格式表被动   
 “为”是介词,引进行为的主动者。“所”是助词,置于动词之前。如:   
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。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   
②巨是凡人,偏在远郡,行将为人所并。(《赤壁之战》

6.用“见……于……”的格式表被动。“见”是助动词;“于”是介词,引进行为的主动者。如:  
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,故令人持壁归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7.意念上的被动。   
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,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。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。如: ①举孝康,不行。(《张衡传》)──“举孝廉”,被举荐为孝糜。   
②廉颇为赵将,伐齐,大破之,取阳晋,拜为上卿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──“拜为上卿” ,被封为上卿。   
③戍卒叫,函谷举。(《阿房宫赋 >)──“函谷举”,函各关被攻下。

(三)特殊的双宾语    


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,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。

1.使动双宾语。    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。如:   
①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──“负秦”,使秦负。“负秦曲”,使 秦负曲,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。   
②今殴民而归之农,皆著于本。(《论积贮疏》)──“归之”,使之归。“归之农”,使之归 农。

2.为动双宾语。    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。如:   
①为之驾,比门下之车客。(《冯谖客孟尝君 >)──“为”(wéi),动词,这里是“准备”的意 思。“为之”,为(w苗)之为(wéi),替他准备。“为之驾”,为(wèi)之为(wéi)驾,给他准备车马。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。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──“为”,找。“为之辞”,替它找 个借口。

(四)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  


文言里有几种语序,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。

1.疑问代词作宾语,前置。如:
①大王来何操?(《鸿门宴》)──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。   
②君何以知燕王?( <廉颇蔺相如列传>.—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。

2.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。如:   
①自书典所记,未之有也。(《张衡传))──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“未”,是否定句,宾语“ 之”是代词。置于谓语动词“有”之前。   
②古之人不余欺也。(《石钟山记》)──—道理同上。

3.宾语前置,用助词“之”“是”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。如:   
①何功之有哉?(《信陵君窃苻救赵》)   
②求,无乃尔是过与?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

4.定语以“者”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。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,可以加助词“之”,也可不加。如:   
①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也。(《石钟山记》)   
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。(《冯谖客孟尝君 >)

(五)句子成分的省略    


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,习惯上常常省略,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。

1.兼语省略。   
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,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。如:   
①召入,使拜夫人。((左忠毅公逸事 >)──召(之)入,使(之)拜夫人。   
②以相如功大,拜为上卿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──拜(相如)为上卿。   

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。

2.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。
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:
一、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,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。

二、后边 有“于”或“以”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。如:   
①权起更衣,肃追于宇下。(《赤壁之战》)──追(之)于宇下。   
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,私见张良,具告以事。(《鸿门宴》)──告(之)以事。

3.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。   
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,能够用代词充当的。如:   
①虽然,每至于族,吾见其难为,怵然为戒,视为止,行为迟。(《庖丁解牛》)──“怵然为 戒”,怵然为之戒,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。“视为止”,视为之止,目光因此集中。“行为迟” ,行为之迟,行动因此迟缓。   
②竖子不足与谋。(《鸿门宴》)──“与谋”,与之谋,同他商量。   
③左右以告。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)──“以告”,以之告,把情况告诉(孟尝君)。   
④毋从俱死也。(《鸿门宴》)──“从俱死”,从之俱死,跟着他一起去死。   
⑤衡乃拟班固《两都》作《二京赋》,因以讽谏。(《张衡宴》)──“因以讽谏”,因之以讽 谏,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(朝廷)。

4.介词“于”“以”往往省略。如:   

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。( <赤壁之战))──“逼兵势”,逼于兵势,被兵势所逼。    ②又试之鸡。(《促织》)──试之鸡,试之以鸡,用鸡去试验它。

(六)习惯句式    


所谓习惯句式,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。

1.不亦……乎?   
在这个格式中,“亦”起加强语气的作用,没有实在意义。可译为“不是……吗”“不也…… 吗”。如:   
①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,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?(《察今》)   
②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(悦)乎?(《论语·学而》)

2.无乃……乎?   
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,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。“无乃”可译为“恐怕” “只怕”。如反问的语气较重。也可译为“莫不是”。如:   
①劳师以袭远,非所闻也。师劳力竭,远主备之,无乃不可乎?(《教之战》)   
②求,无乃尔是过与?(《季氏将伐颛臾 >)──句末的语气词用“与”,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。

3.得无……乎?   
表测度。“得无”可译为“恐怕”“也许”。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,可译为“莫不是”“ 该不会”等。如:   
①若翁廉,若辈得无苦贫乎?(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)──也许。   
②成反复自念,得无教我猎虫所耶?(《促织》)──莫非,莫不是。   
③日食饮得无衰乎?(《触詟说赵太后》)──该不会,该没有。

4.如……何?若……何?奈……何?   
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。“
如”“若”“奈”三字古代音近通用,都是动词 ,含有“办~处置~对付”一类的意思。“何”是疑问副词作补语,当“怎么”讲。可译为“把…… 怎么样”“对……怎么办”或“怎么对付(处置、安顿)……”等。如:   
①以君之力,曾不能损魁父之丘,如太行、王屋何?(《愚公移山》)   
②即可不死,而离散不见,……则较死为苦也,将奈之何?(《与妻书 >)

5.何……为?何以……为?   
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。“何”是疑问代词,作状语。“为”是语气词。“何……为” 式“何”后边是谓语动词。
可译为“为什么……呢?”“怎么…呢”。“何以……为”式中“以”是 动词,当“用”讲,作谓语,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。
可译为“哪里(怎么)用得着……呢”,也 可译为“为什么……呢”。如:   
①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,何辞为?(《鸿门宴》)──为什么要告辞呢?   
②夫颛臾,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。何以伐为?(《季氏将伐颟 臾》)──哪里用得着攻打呢?为什么要攻打呢?

6.……孰与……?   
动词性结构,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,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、优劣,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 。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(如例①),可译为“与……相比哪个(谁)……”。
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 容的,(如例②)可译为“与……比起来怎么样”。   
①吾孰与徐公美?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   
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?((廉颇蔺相如列传 >)

7.有所……,无所……   

在这种句式里,“有”“无”是动词谓语,“所……”是“所”字短语作“有”“无”的宾语 。
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“所”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,灵活地译出,不必机械地译成原 文的语法结构。如:   
①将在外,主令有所不受。( <信陵君窃符救赵))──“所”指国君的命令。句子可译为“大将 在外,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”。   
②财物无所取,妇女无所幸。(《鸿门宴》)──两个“所”分别指财物和妇女。句子可译为“ 财物没有拿取什么,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”。   
③左右未有所称诵,胜未有所闻,是先生无所有也。(《毛遂自荐》)──“未有所”等于说“ 无所”。

8.有以……,无以……   
对这种句式的结构,多数语法著作所作的分析是:“有以……”“无以……”等于说“有所以 ……”“无所以……”,“有”“无”是动词作谓语,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“所”字短语充当宾 语。可译为:“(没)有什么用来……”“(没)有办法……”等。如:   

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,秦王必说见臣,臣乃得有以报太子。(《荆轲刺秦王 》)──“有以报太子”,有办法报效太子。   
②军中无以为乐,请以剑舞。(《鸿门宴》)──“无以为乐”,没有什么用来作乐。   
③王语暴以好乐,暴未有以对也。(《庄暴见孟子》)──“未有以对”,没有什么拿来回答。

资料来自网络


Wednesday, 23 August 2017

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| 听故事学国学第 20 期

学  国  学


◆论语者,二十篇。群弟子,记善言。

《论语》这本书共有二十篇。是孔子的弟子们,以及弟子的弟子们,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。
◆ 孟子者,七篇止。讲道德,说仁义。

《孟子》这本书是孟轲(kē)所作,共分七篇。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、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。

悟  道  理



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是研究儒(rú)家思想最重要的书籍。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。

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语录,是由孔子的弟子们和再传弟子们记录下来的。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人,但经过考证其实孔子的弟子大概是72个,也就是孔子72贤者。这里我们介绍的是孔子教导弟子虚心学习他人长处的小故事。

一天,孔子领着学生们在野外进行御、射训练。中午,师生聚在树荫下休息,先解马放青,然后师生进行野炊(chuī)。不料马跑到田里去吃庄稼。

农人见了,大怒,上去把马牵走了。子贡追上农夫,给他作揖(yī)说:“对不起,我们的马吃了您的庄稼,怪我们看管不严。请您原谅,将马还给我们,我们还要赶路呢。”

农人置之不理。子贡回到树下将索马的经过讲给了孔子。孔子说:“你用过分谦恭文雅的言词向农人求情,好比用美妙的歌舞演示给盲人,这怎能有好的效果呢?这是你的错,不能归罪农人。”说着,让养马人去要马。

养马人对农人说:“我耕于东海,将往西海,我们的马驾车到这里,快要饿死了,只好放它吃点路旁的庄稼。你快点将马还给我们,要不,我们走不了就住到你家,车上六七个人都要你管饭,你不管饭的话,我们饿死在你家也不走,还怕你不偿命不成。”

农人听了,吓得直打哆嗦,慌忙将马交还。养马人牵回马,

孔子含笑看子贡一眼。子贡羞愧无地自容:身为言语科的学生,平时认为自己学习好得不得了,今天办这件事还不及一个养马人。先生教诲的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”真是至理明言啊。子贡从此变得谦虚谨(jǐn)慎(shèn)起来。

小朋友们,三人行必有我师焉(yān)告诉我们,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长处,我们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,但也不能忽略自己的优点。我们只有做到扬长避短,才能更快的进步哦!


资料来源

仓颉造字的故事 | 听故事学国学第 19 期

学  国  学

礼乐射,御书数,古六艺,今不具。

礼法、音乐、射箭、驾车、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,这六种技艺到现今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。
◆ 惟书学,人共遵。既识字,讲说文。
在六艺中,只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。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,就可以去研究《说文解字》,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。

悟  道  理

相传仓颉(jié)在黄帝手下当官。那时,当官的可并不会显得威风,和平常人一样,只是分工不同。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、屯里食物的多少。

仓颉这人挺聪明,做事又尽力尽心,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,心里都有了谱,难得出差错。可慢慢的,牲口、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、变化,光凭脑袋记不住了。当时又没有文字,更没有纸和笔。怎么办呢?仓颉犯难了。 

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,先是在绳子上打结,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,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、食物,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。但时间一长久,就不奏效了。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,而减少数目时,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。

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,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,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。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,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。这法子挺管用,一连用了好几年。 
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,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,年年祭(jì)祀(sì)的次数,回回狩猎的分配,部落人丁的增减,也统统叫仓颉管。仓颉又犯愁了,凭着添绳子、挂贝壳已不抵事了。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? 
这天,他参加集体狩猎,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,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。

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,说有羚羊;一个老人要往北,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;一个老人偏要往西,说有两只老虎,不及时打死,就会错过了机会。

仓颉一问,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。仓颉心中猛然一喜: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,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?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,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。果然,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。 
黄帝知道后,大加赞赏,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。渐渐地,这些符号的用法,全推广开了。就这么形成了文字。

小朋友们,仓颉造字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留心观察生活;做事要坚持,不懂的地方,要想办法弄明白,学习也是这样的,要持之以恒,不耻下问。


赵孝争死的故事 | 听故事学国学第 18 期

学  国  学

◆ 父子恩,夫妇从,兄则友,弟则恭。

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,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,哥哥对弟弟要友爱,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。

◆ 长幼序,友与朋,君则敬 ,臣则忠。

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;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。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,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。 

悟  道  理


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兄弟,哥哥叫赵孝,弟弟叫赵礼,兄弟俩相依为命十分友爱。

有一年,由于年景不好,粮食减产歉收,天下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,一伙强盗占据了宜秋山,四处抢掠。

一天,强盗突然闯入赵孝所在的村子,进行抢掠(lüè)村中百姓都慌忙逃命。

这时赵氏兄弟两个正在家中,一伙强盗破门而入,欲搜刮粮食钱财,然而赵家已经是家徒四壁,兄弟俩一看强盗冲进来,就吓得直往门外跑,因为弟弟赵礼弱小跑得比较慢,强盗一把就抓住了赵礼,因为饥荒的严重,就想把被抓的赵礼吃掉。(在当时吃人的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)

哥哥赵孝是先跑出来的,回头一看弟弟没有跟上来,四处询问,得知弟弟被强人掳去,便立即只身跑去强盗的据点,正见到弟弟被绑在树上,树下已经支起一口铁锅,锅中的水也已经煮沸了。

见此情形,赵孝跪在强盗面前,哀求说:“我弟弟有病,身体瘦弱,身上也没有多少肉,他的肉自然也不好吃,你们还是把他放了,由我替他,我身体好,我身体胖,你们就吃我吧。”这就是哥哥赵孝争着顶替弟弟去死。

强盗们听了赵孝的这番话,都愣住了,他们哪里见过甘愿送死的人。

这时只见弟弟赵礼忙在旁边喊道:“是我被你们抓住的,我哥哥已经跑了,他有什么罪过?没有吃我哥哥的道理!应该吃我!”听完此言,赵孝扑向弟弟,兄弟俩抱成一体痛哭。

穷凶极恶的强盗,看到赵氏兄弟互相争死的场面,也被兄弟俩友爱之情感动了,随即强人头目吩咐放了两兄弟,不得为难他俩,让他们回村。

这件事情后来被当朝皇帝知道了,不仅下令褒奖,封了兄弟二人相应的官职,还下诏(zhào)书将事情昭(zhāo)示天下,他们以德感化强盗的善行义举,是兄友弟恭的最好的典范,让全国百姓效仿学习。

小朋友们,只有真诚地关心和爱护他人,善待周围的一切,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美好。


伯牙子期的故事 | 听故事学国学第 17 期

学  国  学



◆匏(páo)土革,木石金。丝与竹,乃八音。

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,分为八种,即匏瓜、黏土、皮革、木块、石头、金属、丝线与竹子,称为“八音”。

◆ 曰平上,曰去入。此四声,宜调

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种。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,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。


悟  道  理


在春秋时期,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,他的名字叫俞伯牙。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,天赋极高,又很喜欢音乐,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。
学习了三年,俞伯牙琴艺大长,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。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,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。俞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,便对他说,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,而且你学习得很好。至于音乐的感受力、悟性方面,我自己也没学好。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,他琴艺高超,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。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,我带你去拜见他,跟他继续深造,你看好吗?俞伯牙听闻大喜,连声说好!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,乘船往东海进发。

一天,船行至东海的蓬(péng)莱(lái)山,成连对伯牙说:“你先在蓬莱山稍侯,我去接老师,马上就回来。”说完,成连划船离开了。过了许多天,成连没回来,伯牙很伤心。他抬头望大海,大海波涛汹涌,回首望岛内,山林一片寂静,只有鸟儿在啼(tí)鸣,像在唱忧伤的歌。伯牙不禁触景生情,由感而发,仰天长叹,即兴弹了一首曲子。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。

从这时起,俞伯牙的琴艺大长。其实,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。 俞伯牙身处孤岛,整日与海为伴,与树林飞鸟为伍,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,陶冶了心灵,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,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。后来,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,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。 

有一次,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。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,突然下起了大雨,船停在山边避雨。伯牙耳听淅(xī)沥(lì)的雨声,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,琴兴大发。伯牙正弹到兴头上,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,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,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。伯牙走出船外,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。 

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,两人互通了姓名,伯牙说:“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?”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。伯牙即兴弹了一曲《高山》,子期赞叹道:“多么巍(wēi)峨(é)的高山啊!”伯牙又弹了一曲《流水》子期称赞到“多么浩荡的江水啊!”伯牙又佩服又激动,对子期说:“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,你真是我的知音啊!”

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。 伯牙与子期约定,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。

那天,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,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。伯牙听闻后悲痛欲绝,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,然后站立起来,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。从此,伯牙与琴绝缘,再也没有弹过琴。

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的故事,小朋友们你们有非常要好的朋友吗?你觉得他是你的知音吗?

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就是,人生在世,要遇到一个知音,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并不容易,所以要学会珍惜。知心朋友是非常珍贵的财富。


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| 听故事学国学第 15 期

学  国  学


◆ 曰士农,曰工商。此四民,国之良。

知识分子、农民、工人和商人,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,称为四民,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
◆ 曰仁义,礼智信。此五常,不容紊(wěn)。

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,社会就会永葆祥和,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,不可怠慢疏忽。


悟  道  理


宋神宗元丰年间有个名叫叶元清的新科状元,他夺得榜首后,欣喜若狂,谢过皇恩后,穿上皇帝亲赐的衣冠,骑着披着彩绸(chóu)红花的马,带着侍从,威风凛(lǐn)凛地回乡。 

一路上,所有的乡民都争相观望状元爷的风采,使得他神气飞扬。正得意之时,走到一处较为狭窄的路段,只见一卖柴的樵(qiáo)夫挑着柴担,不慌不忙地在前面走着,听见后面“梆(bāng)、梆”作响的声音,樵夫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。

随从大声呵斥樵夫,令其让路。谁知樵夫不仅不听,还放下柴担,挡住去路大声道:“新科状元不就是仗着会舞文弄墨吗?有啥了不起的!要不是咱家里穷,从小没钱上学读书,说不定也能考中状元咧。”说罢,竟旁若无人地坐在柴担上擦起汗来。

叶状元大怒,下了马,快步逼近樵夫,用马鞭指着樵夫的鼻子问道:“你虽无钱读书,但做一行熟一行,倘若你真是聪明,那么就把你会的本事露两手出来给我看看。”

樵夫应道:“我是砍柴的,我的本领就是劈柴。你可以随便挑一截木柴,不管什么角度,我都能按照你的要求把它劈开。”状元一听,立即命侍从找来一根歪七扭八的木柴,放在路中间,又让侍从在木柴中间画了一条线,然后让樵夫按线把木柴劈开。

路人见状都涌了过来,一时间狭窄的道路上挤满了人,只见樵夫不慌不忙地对着木柴左右瞧了一下,眼睛眯了眯,然后抡起板斧,“嗨”一声,刀落处,木柴按黑线一分为二。众人拍手叫绝,把这个新科状元也看呆了。

恰在此时,又走过来一个卖油郞,嚷着说:“这有什么了不起,如果我是樵夫,我也能这样!”叶元清一听,就说:“好!我买你一斤九两油,但得用手倒。”随后,便叫侍从取来一个大的葫芦,口子只有两三厘米,叫卖油郎往里面装油。卖油郎接过葫芦又在葫芦口放了一个铜板,拿起油桶便倒。只见油如同一根线一样落入钱眼中,称一称,除去葫芦本身的重量,刚好一斤九两油。

这时,有个看热闹的乡下妇人说:“卖油郞也算不得什么大本事,熟能生巧罢了,不足为奇。”

叶状元听到妇人的话后心想,连一个乡下妇人都如此狂妄,于是问道:“妇人家,你有什么本领?也拿来瞧睢!”

妇人说:“状元爷,我是一个乡下女子,文武不通,也只会做些家务事。比如筛(shāi)米,你去量一升谷,一升米,混在一起,我筛上几遍,能使米中无谷,谷中无米!”

状元又叫随从把米和谷拿来混在一起,要妇人当众表演。只见妇人不慌不忙,双手紧握米筛,左筛几下,右筛几下,米和谷便立即分开了,米中没有粒谷,谷中也没有粒米。

状元看了三人的表演,叹了口气说:“真是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啊!”

小朋友们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告诉我们无论从事哪个行业,只要肯努力,坚持不懈,就能出人头地,有所作为,有所成就。

BM - Peribahasa 25

Cermat Semasa Banyak, Jimat Semasa Siki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