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23 August 2017

黄帝设立天干地支 | 听故事学国学第 12 期

学  国  学



◆ 曰(yuē)水火,木金土。此五行,本乎数。

“五行”,就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,是根据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。

◆ 十干(gān)者,甲至癸(guǐ)。十二支,子至亥(hài)。

“十干”,指的是甲(jiǎ)、乙(yǐ)、丙(bǐng)、丁(dīng)、戊(wù)、己(jǐ)、庚(gēng)、辛(xīn)、壬(rén)、癸(guǐ);其中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为阳干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为阴干。

“十二支”指的是子(zǐ)、丑(chǒu)、寅(yín)、卯(mǎo)、辰(chén)、巳(sì)、午(wǔ)、未(wèi)、申(shēn)、酉(yǒu)、戌(xū)、亥(hài)。其中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戌为阳支,丑、卯、巳、未、酉、亥为阴支。



悟  道  理


古时候,人们看见天下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,就觉得真是太复杂了!

然后,就有人想到用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这五种观念来概括所有的事物,也就是认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关。

当时,有个叫邹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说。他认为天子一定要拥有五行中的一德,这样地位才能稳固。

五行中是一行克一行,等到一德衰了,就用另一德取代。所以有人说皇帝得了土德,因此当了皇帝,他所代表的颜色就是黄色。后来,土德衰了,克土的木德兴起,就是夏朝的禹。

而天干地支,主要是用来计算年、月、日以及时间的历法。以天干配上地支,如甲子,就是第一年,一年一年的搭配,到了第六十年,干支全部配完了,再从甲子开始算,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,民间对60岁生日的老人也有“花甲之年”的说法。而比如今年,按天干地支的算法,就是丁酉鸡年。

大家小时候可能听大人说过“十二属相”或者“十二生肖”。其实呀,每一个属相都刚好有一个地支作为对应。而关于对应的由来,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。

在古代,一天可以划分为12个时辰,而一个时辰则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,而每天的第一个时辰则称为子时。与现在不同的是,子时相当于现在前一天的晚上11点到新一天的1点钟,而1点到3点则就是丑时,以此类推,一天便被划分为了子时(23:00-01:00)、丑时(01:00-03:00)、寅时(03:00-05:00)、卯时(05:00-07:00)、辰时(07:00-09:00)、巳时(09:00-11:00)、午时(11:00-13:00)、未时(13:00-15:00)、申时(15:00-17:00)、酉时(17:00-19:00)、戌时(19:00-21:00)、亥时(21:00-23:00)。

古人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。于是,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,成了“子鼠”,并按一天的起始,排在属相的第一位。

“马无夜草不肥”,牛当然也是如此。丑时(一点至三点),农家自会起身喂牛。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,便成了“丑牛”。

凌晨三点至五点,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。于是,虎与寅时相联系,有了“寅虎”。

五点至七点,天亮了,兔子开始跑出窝。于是,兔子与卯时相联系,便有了“卯兔”。

七点至九点,是容易起雾的时刻。据说龙能腾云驾雾,大雾之中才会“神龙见尾不见首”。如此,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“出现”。龙和辰时相联系,便有了“辰龙”。

九点至十一点,大雾散去,艳阳当空。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。蛇最活跃的时刻,便是“巳时”。在造字时,“巳”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。“巳蛇”,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。

十一点至十三点,烈日当头。这“烈”,使人想到了人类“得力助手之一”的马,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。马与午时相联系,就有了“午马”。

十三点至十五点,未时,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,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。“未羊”应运而生。

十五点至十七点,申时,太阳偏西,或者雨过天晴,天气显得清爽起来。这时候,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,于是有了“申猴”。

十七点至十九点,酉时,太阳快落山了,家养的鸡该回窝了。这吃饭喝酒的时刻,也与家鸡入窝相连,于是就有了“酉鸡”。

十九点至二十一点,戌时,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;跟随他们的,是人类的另一个“助手”--狗。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“戌狗”。

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,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。要想猪长得肥壮,还得起身为它添食。亥时,自然与猪相连,于是有了“亥猪”。

五行和天干、地支,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。而这些的产生也与人们的生活与习俗紧密相关,是人民智慧的宝贵结晶。

今天的小故事有点深奥哦,小朋友能不能利用今天学的小知识算算自己出生年份的天干地支呢?如果有不懂的,一定要及时的跟爸爸妈妈多多交流哦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BM - Peribahasa 25

Cermat Semasa Banyak, Jimat Semasa Sikit